主料:糯米或黃米
副料:大棗 花生仁 蘆葦葉 馬藺
做法:
(1)打粽葉。在包粽子之前,要把粽葉和馬藺煮軟。粽葉的打法:將煮軟的粽葉泡在水盆里,取出一枚葉子,葉根朝右手的方向擺在案子上,再取一枚沾水的葉子壓在第一枚葉上。壓的順序從下往上壓,壓住第一枚葉子寬度的三分之二。第三枚葉子也是往上壓,給第二枚葉子底邊留出三分之一,第四枚葉片再往上壓,給第三枚葉片留出三分之一。第五片也照樣三分之二的寬度往上壓。粽子包得大小看葉片數,大鍋煮粽子,五片葉的為中等個頭,七片葉的為大的。漁家不包小粽子。如果按中等粽子為準,剛才擺放的五片葉為底層,再擺放為上層。上層的葉子是從上往下擺放。取第一枚葉子,與底層的第五枚葉子對齊壓上,再取第二枚葉子從上往下壓,給上層的首枚葉子上邊讓出三分之一。第三枚葉子給第二枚讓出三分之一往下擺放……第五枚葉子正好跟底層的首葉對齊。上下層擺放完畢,再從葉根處往左(葉梢)目測4指寬的距離為折疊線,將雙層葉的根部撬起,沿折疊線對疊,并將折疊處再壓一壓,擱置一邊,上面再用菜刀暫時壓住(防止折疊的粽葉張開而散架),這個粽葉便打好了。等打完工10個為一打,用馬藺攔腰系好,放在另一個盛水的盆里(也需要用小石板壓住)侍用。繼續打粽葉,根據米量而定。
(2)糯米或黃米的準備。如果在早晨包粽子,須在前一天傍晚把米淘凈,加水淹過米,浸泡一夜,使米吃透水(易煮)。
(3)洗凈一些大棗、花生仁,備用。兩者的作用是填塞粽角,防止漏米。用大棗填塞,粽味含甜,缺點是熟后因放置時間稍長易發霉,而花生仁雖然能克服大棗的毛病,但味道不如大棗。
將打好的粽葉沿折疊線卷成漏斗狀,底角塞進一顆大棗,對著米盆撈取糯米(或黃米),裝滿,再把剩余的那部分葉子折過來蓋嚴實,成個倒三角形。上面的兩個角也分別塞進大棗(如果不漏米,這兩個角也可不塞棗)。然后取一根馬藺,攔腰順在葉梢上,一起擰成小辮子,纏住粽身,剩余的馬藺再捆住三個角,系好。
漁家的三角粽子,外形美觀,屬祖傳的正統包法。
(1)裝鍋。將粽子立起,緊挨著擺放整齊,再摞第二層,第三層……最上層壓上箅槤子,中央放盆水,即起到壓力作用,又起到不斷往鍋里補充熱水的作用。水盆四周再壓上幾塊小石頭。
(2)燒水。首先是細火慢慢燒,使鍋內粽子的生米慢慢變軟黏住粽角。達到這個程度,再旺火燒,發現鍋里冒泡咕咚起來,立即;,讓其自然咕咚。否則,沸水中躥花地咕咚,剛黏糊的米粒也會從粽角給咕咚出來。出現漏米黏附在粽子上的現象,主要是鍋上用火不當,鍋下看火不經心。“鍋下”是指已經;鹆,主婦去忙于其它,灶火又自然旺了起來。補救的辦法,煮熟的粽子在撿盆時,蘸著鍋里熱水給粽子外表刷凈(正常的漏米也需要這樣做)。在煮粽子的過程,鍋水要始終淹過粽子,缺水了,就從盆里舀水添鍋,再給盆里添上涼水變熱。若粽子煮得半熟,粽角就不會出現漏米的現象了,這時可以撤下裝水的盆(仍須石壓,防止粽子因煮而亂動),蓋上鍋蓋,細火地燒,大開后長時間焐著。粽子是否熟透,可用一根筷子從粽角捅入,手感滑溜溜地進入粽心,即熟透了,若手感進筷在粽心處稍遇阻力,即粽心還夾生,再蓋上鍋蓋細火燒開,繼續焐一段時間,重試仍照上述方法。
1、粽子的成分多為糯米,粘性大,糖分和熱量極高,因此吃粽子要適量一般不宜超過兩個,粽子要趁熱吃,切忌反復加熱食用。此外,睡覺兩小時前最好別吃粽子,也不要吃寒性瓜果類,如西瓜等,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。
相關信息